当你与他人第一次见面、自我介绍时,为了快速拉近和对方的距离,据说近来有个百试不爽的小技巧——
那就是开口说一下自己是 E 人还是 I 人。
“J人的内心世界,P人能懂吗?”
“本人INFP多年,最近变成了ISFP……”
如今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,要想交友“破冰”需先对上“暗号”。这些由4个英文字母组成的“神秘代码”,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名片,甚至一些企业入职也要求填写相关信息,它就是当下在社交网络爆火的MBTI测试。
(在线测评网站:https://mbti.wxyqx.cn/?recover=1&f=qingge&qingge=1&package=i200&bd_vid=8837784234962172410)
一、什么是MBTI?
MBTI的全称是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,也就是迈尔斯—布里格斯类型指标。它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·布里格斯·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·库克·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。
该指标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付诸实践,即以该理论所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,并加以扩展,形成四个维度——即注意力方向(Mind)、认知方式(Energy)、判断方式(Nature)、生活方式(Tactics)。
每个维度生成两种对比类型,排列组合后产生16种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不同的人格类型,如INTJ、INFP、ENTP等。
其实,早在2000年前后,MBTI人格类型量表已经开始被我国的心理学家译介、研究、检验和修订,最初主要应用于高校教学科研、企业团队管理、员工人格测试等领域。近年来,MBTI逐渐开始在互联网爆火。
特别强调:
MBTI并不适合所有的个体。测试结果没有好坏,只有不同。每个人生而闪耀!
二、MBTI为啥这么流行?
与其它性格测试不同,MBTI操作简易、测试结果更为直观,往往不需进一步的解读与思考,所见即所得。同时,MBTI将测试结果与浪漫文案巧妙结合,如有腼腆、敏感、完美主义以及自卑等性格特点的INFP人格,就被描述成“治愈家”“空想家”或“哲学家”,这样的表述让人更容易接受,也自然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效果。
1.获取认同:新的“社交货币”。
在大多数社交场合,这样的测试结果很适合拿来自我介绍、交流破冰。MBTI让人们高效率完成对一个人贴标签的过程,找到并识别出属于自己的圈层,并以性格测试提供的“标签库”构建出围绕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。
通过对应的标签,让彼此更高效地沟通交流,节省时间和精力。正如不少人会将测试结果分享至朋友圈或社交媒体平台,以此展示自我,获得认同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是I人而不是E人,说明TA可能想传达这些信息:我是一个内向的人,比较喜欢独处,不太喜欢热闹,在陌生人面前会比较拘谨。因此,如果你想与之建立联系,就一定不会选择约TA去蹦迪。
2.定位自身:理想自我的确认。
极简而积极的自我评价,天然具有刺激传播的基因。MBTI通过提供一个模糊的坐标系,满足了人们对于自我人生的把控感。测试结果虽然只有四个字母,但却可以由此推及社交、爱情、职业发展等人生多条线程的规划及建议。
自我认识的不易,叠加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,让任何可能剧透人生的线索都变得充满魅力。这些线索虽然模棱两可、语焉不详,但正是这种模糊创造出了巨大的意义阐释空间,足以让人们将理想自我与理想人生投射其中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通过MBTI测试确认理想的自我,能够让测试者在未来变得更有方向,从而朝着理想自我不断靠近,和现实生活形成良性互动。
三、“16种人格”真的可以定义我们吗?
面对MBTI的流行,有人担心:简单将所有人分为16个类型,会加剧年轻人给他人“贴标签”的习惯,使他们忽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。
事实上,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。比如有研究发现,MBTI类型与各工作表现关联非常微弱,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,就像一个人偏好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。
相信你在做MBTI测试时一定遇到过这种困惑,这两个选项我似乎都有,或者我两个都不想选,怎么办呢?这其实就是测试效度较差的一个表现。因此,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说,MBTI并不是一项专业的性格测试,它缺乏科学基础。由于性格测试本身受情绪、环境、时间的影响很大,因此很难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人格,结果也相当不稳定。
也有人说,MBTI的走红恰好反映了流行文化的特质:它未必很好,但讨人喜欢。
说到底,MBTI也好,其他心理测试也罢,都只是年轻人通向自我认知、与他人展开社交的一条途径。关键不在于它本身如何,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它。
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性格测试里,更不会有我们想要的一劳永逸的人生终极答案。找到事物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地方,主动去掌控它,而不是全然接受或急于反对,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。
温馨提示:内容节选自网络,测试仅供参考,不要过分钻牛角尖哦~